我系依托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根据学院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引才育才工作。自2019年以来,已有梁汉锋、刘俊扬、彭丽和郑建明等4名南强青拔人才入职,进一步充实了我系青年师资力量并推动了化工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
梁汉锋特任研究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B类人才计划入选者。本、硕、博毕业于我系,博士期间曾于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访学交流,2015年博士毕业后赴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梁汉锋副教授主要从事纳米材料新型制备技术(连续流动液相反应,等离子体辅助反应等)、生长机制调控及其在电催化和电化学储能方面的应用研究,迄今已在Angew. Chem., Nano Lett., ACS Energy Lett., ACS Catal., Adv. Energy Mater., Nano Energy, Chem. Mater.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担任 Int. J. Electrochem. 期刊专题编辑及Nat. Commun., Angew. Chem., ACS Nano,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ACS Energy Lett., Appl. Catal. B, Small等40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曾获Small (Wiley) 15周年庆最佳审稿人奖、2019材料科学及交叉领域Top Peer Reviewer (Web of Science Group) 等。
入职后,梁汉锋副教授将继续在新型能源化工材料方面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致力于发展大规模材料制备技术及水系储能器件,为推动我系化工学科的发展提供助力。
个人主页:https://cbe.xmu.edu.cn/2016/0924/c11811a381503/page.htm
浪花心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每个厦大人的信条,我从厦大走出来,非常幸运能够走回去,继续在母校工作学习。学校活跃浓厚的学术氛围、前辈们对后辈不遗余力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都为青年教师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保障。(梁汉锋)
刘俊扬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获厦门大学学士学位,2016年获厦门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师从田中群院士。博士毕业后于厦门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洪文晶教授信息材料与工业智能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2018年7月获聘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Research Fellow和特任副研究员称号,2020年7月起获得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B类)的资助,入职厦门大学。刘俊扬主要从事面向战略新兴产业的碳基电子器件研究,旨在利用分子工程学、微纳加工技术、原位谱学技术构筑单分子尺度功能材料与器件并对其构效关系进行表征,以此探索未来信息技术的材料和器件基础,在Chem,Sci. Adv.,Angew. Chem.,Acc. Chem. Res.,Chem. Sci.,J. Mater. C. C,中国科学:化学期刊上等发表论文30余篇。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作为能够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如何去研究深入到单个分子尺度的材料结构,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特性,进而考察其潜在的应用,是刘俊扬副教授自从本科阶段起就开始钻研的课题。从初入实验室了解到代表集成电路行业发展的摩尔定律即将走到尽头,到如今亲眼见证芯片制程节点被不断延后,刘老师深知当前正处于科技领域大变革的时代。利用分子及其在这样尺度下所具有的独特量子效应,来创造基于全新工作机制的电子元器件,是未来能够替代乃至超越摩尔定律的一种潜在方案,然而从基础研究扩展到真正的工业应用,跨度非常大,难度也非常高。刘俊扬副教授为突破单分子学科和相关微纳制造技术刻苦钻研,致力于精密科学仪器的研发,同时还深度参与了嘉庚创新实验室微纳加工平台和无噪音精密加工与表征实验室的建设。
刘俊扬副教授成功入职并加入洪文晶教授团队,将推动我系在相关新兴前沿领域和交叉学科的建设,并致力于基于自动控制、大数据挖掘、精密信号测量的微尺度化学与化工过程等新工科的建设,对化学工程学科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学校及学院的跨学科合作交流与办学也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个人主页:https://cbe.xmu.edu.cn/2016/0924/c11811a406197/page.htm
浪花心语:作为从本科到博士再到博士后阶段都在厦大度过的“三厦乡”,甘坐冷板凳,从理科转至工科,只为打造具有厦大标签的单分子科学研究中心,实现当年心中的愿景。(刘俊扬)
彭丽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入选厦门大学首批“南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B类)。201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师从韩布兴院士、张建玲研究员;2015年至2019年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绿色化学、多孔材料的绿色可控制备、超临界流体、电化学能源转换、环境化学等。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Nat. Commun., Chem. Sci., Green Chem., Chem. Commun.,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瑞士发明专利1项,获得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中国科学院大学院长优秀奖 、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 、唐敖庆化学奖等奖项。
彭丽副教授科研工作一直以绿色环保为理念,以绿色溶剂体系为重点研究对象,为溶液化学提供了新的范围和新的理论基础,同时利用绿色溶剂特殊性质实现在绿色可控合成多孔材料领域新的突破,为推动绿色化工过程提供了重要方向。
个人主页:https://cbe.xmu.edu.cn/2016/0924/c11811a405605/page.htm
浪花心语:科研教学工作非常忙碌充实,但能真正让人体会到内心的快乐,这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将不断促使我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继续努力,向前奋进。(彭丽)
郑建明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高级工程师,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B类)。本科、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师从杨勇教授。2011年获博士学位后赴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Ji-Guang Zhang博士(Lab Fellow)课题组和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Manthiram教授课题组,从事锂离子电池高比能正极、锂-硫电池、锂金属电池与钠离子电池等课题研究;2015-2017年受7聘为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Staff Scientist,负责共同主持美国能源部先进电池材料(BMR)研究子项目等;入职厦门大学前曾受聘于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研究院担任电解液团队经理。入选福建省(境外)引进高层次人才B类。
郑建明教授在锂(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组分设计、结构/界面工程调控方法及界面反应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迄今在Nature Energy, Nature Nanotech., Nature Commun., Adv. Energy Mater., ACS Energy Lett., Nano Energy, Nano Lett., Adv. Sci. Chem. Mater., J. Mater. Chem. A, ACS Appl. Mater. & Interface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合作发表论文125篇;根据Google学术查询结果论文引用10000余次,H-index:60;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4项。
郑建明教授将聚焦于高比能、高安全储能电池体系的应用开发,致力于解决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所必然面临的材料结构、界面不稳定性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和工程研发思维,推动我院能源化学工程学科建设和储能工程研发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
个人主页:https://cbe.xmu.edu.cn/2016/0924/c11811a405596/page.htm
浪花心语:非常幸运能够回到母校从事储能领域的研究工作,学术界和企业界的研发经历使自己更加清楚了解电池储能技术的瓶颈,今后将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打破思维框架(Think out of the box),努力实现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郑建明)
编辑:沈亮,陈翠雪
审核:洪文晶
厦门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Email: chem.eng@xmu.edu.cn Tel: +86 (0)592 2183751Copyright 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Xiamen University,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D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