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幕式上
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揭晓并举行颁奖仪式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黄小青教授入选
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每届授奖人数不超过百人
是面向我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国家级重要奖项
从事科研工作以来
黄小青以“一根筋”的执着和坚守
将对化学的热爱化为内驱力
潜心于贵金属纳米材料的相关研究
披荆斩棘、步履不停
全力以赴、攻坚克难
做“一根筋”的挑战者
安静的实验室里回荡着实验仪器运转的声音,高压反应瓶里的实验原料,竟魔术般地变成了“深蓝色墨水”……其实,这并非是普通的墨水,而是通过化学合成产生的一种纳米材料——“钯蓝”。
在黄小青看来,化学是一门介于文科和理科间的学问,其魅力正是于“美”中求“真”,“相较于其他学科纯粹依靠逻辑思维的研究方法,化学实验产生的结果直观可感,能让我们在感性把握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科学真理”。这瓶“深蓝色墨水”所蕴含的力量,陪伴着黄小青度过了十余年科研历程,书写着探索科研蓝海的故事。
回忆起学生时代在导师郑南峰院士指导下完成的钯蓝制备实验,黄小青依旧难以掩饰激动之情。起初,团队使用甲醛来控制材料的结构,不曾想到将甲醛替换为一氧化碳的改变带来的却是大惊喜。这让黄小青认识到,科研探索中要善于抓住每一点微小的变化,大胆尝试,直面挑战。
“多问为什么”是黄小青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科研工作中的黄小青,有着“一根筋”的劲头和韧性,心无旁骛地尝试各种可能的实验方案。他总说,只要秉持着“把研究看作一个动态过程”的思维方式完成科研工作,多反思、多追问,将实验做广、做深,产出成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黄小青指导学生做实验
2016年,黄小青带领研究团队完成了一项代表性工作,创新性地利用化学小分子策略成功制备了单分散的PtPb纳米片,并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题为“Biaxially strained PtPb/Pt core/shell nanoplate boosts oxygen reduction catalysis”的学术论文,取得了纳米材料和电催化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对推进燃料电池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阶段性成果带来的正向反馈,进一步点燃了黄小青勇攀科研高峰的热情,更坚定了他从事科研工作道路的决心。
PtPb纳米片的结构分析
科研要有内驱力
黄小青课题组的实验室位于化学楼南楼5层。每天早上8点,陆陆续续有人来到实验室,开始做实验、写实验报告、处理论文稿件,一些学生整理出自己昨天近期实验操作的难题,准备向黄小青寻求帮助。
自2019年成为厦大博士生导师以来,黄小青的课题组已经聚集了3名老师,42名学生。在招收学生方面,黄小青有自己的方法。“我喜欢和有意向进组的同学面对面交流。相较于教育背景,我更看重双方沟通时的‘感觉’,看他(她)做事是否踏实认真、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黄小青说道。
黄小青课题组官方网站
“科研要有内驱力”是黄小青师从郑兰荪院士和郑南峰院士时获得的最大“宝藏”。正是源自内心深处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驱使着他们脚踏实地,刻苦钻研。这在黄小青的求学记忆里留下深刻烙印,让他对自己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形塑着他培养学生的理念。
跟随黄小青六年的课题组成员王梦君,深深领会到老师对科研的严谨和坚持。加入课题组的第一个星期里,黄小青就要求她上手学习实验室所有仪器,找到自己的擅长方向。严格的要求让王梦君在一个月内迅速摸索出研究体系,在黄小青的指导下,她博士一年级时就发表了三篇论文。这样优秀的科研成绩让王梦君认为自己可以顺利完成博士学业,打算继续在自己的科研“舒适圈”里学习。没想到,黄小青“紧急叫停”,他认为王梦君的科研潜力远不止于此,可以尝试更有难度的科研工作,于是指导她加入自己的国家杰青项目“贵金属纳米材料合成化学”。这次,王梦君做了一年多实验都没出成果,陷入了“瓶颈”。
“我如果不换方向,就会一直在原来的水平打转,老师是想让我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王梦君说道。尽管她清晰地知道老师是为了她更好,但实验做不出来时她常常感到懊恼崩溃,就去找黄小青沟通谈心。她还清晰地记得黄小青安慰她:“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科研遇到难点很正常,这样才能学到真东西真本领。”
在黄小青的引导下,王梦君不断跳出科研舒适圈,拓宽学术视野,勇挑科研重担。“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永远求上进,永远不觉得累,一直在往上攀登的人,他也希望我们有内驱力,要勇于坚持并挑战科研。”王梦君说道。
黄小青课题组开组会
按照惯例,课题组每周开展1次由4个学生汇报的大组会,以及3到4次的一对一讨论会,力求每个同学在实验、写论文、整理数据等各个环节遇到问题,都能向黄小青反映并得到解决。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除了饭点休息1或2个小时,他们一周6天,每天泡在实验室将近10个小时,为材料合成研究添砖加瓦。这样高效的过程化管理让团队的科研成果出奇亮眼,几乎每个月都有高水平国际期刊发表。
“我们课题组就是一个认真做研究的课题组,是要吃苦的,但付出100%的努力,就一定会有相应的收获。”课题组成员刘良斌说道。
既要有制度,也要有温度
“诶师兄,你是哪个学院的?”2014年在足球场上,博士生刘良斌询问黄小青。当时,黄小青刚结束美国加州大学的博士后工作回国任教第二天,一个人带着球衣和装备来踢足球。
“老师那时才30岁,看起来很年轻,我以为是师兄。”刘良斌说道:“接着我问老师是哪个课题组的,我才知道他是老师,自己带一个课题组。”两个人一起踢了一下午足球,分开前,黄小青主动要了刘良斌的微信并跟他说,大家踢球时喊他一起过来玩。
刘良斌也在网上搜索了黄小青的相关资料,发现自己的研究方向与他类似,于是当相约踢足球时,从实验室到足球场的路上,纳米材料的前沿发展也成为他们的共同话题。直到2019年,黄小青即将到厦门大学任教,刘良斌也在考虑申请博士后的事宜,向黄小青表达了到他的课题组深造的想法,收到了黄小青的肯定和欢迎。
相约踢足球的习惯也被带到厦大,扩散到了整个课题组,成为黄小青与学生们交流相处的方式。在高强度的科研工作外,每周三下午是课题组的课外锻炼时间,跑步、乒乓球、羽毛球……成员们的身影散布在厦大各个运动场所。演武场上,黄小青和课题组的成员们各自组队,担任前锋、中场、后卫等不同位置,进行一场场业余的足球比赛。
黄小青与学生们踢球
“老师踢足球跟他做科研一样认真、向上拼搏,他是抱着每球必争的态度去踢球的。”刘良斌说道。一起踢球时,黄小青常常让大家分享各自关于站位、进攻的想法,鼓励大家在每个位置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
足球是黄小青科研生活的调剂方式,入职厦大后,他就加入了化学化工学院教职工足球队,年年代表学院参加“嘉庚杯”教职工足球联赛,作为左前锋,前两年赛事中队伍的第一个球都是他踢进的。“踢足球跟科研是类似的,它们都注重效率,力求短时间出成果;二者也都强调多方的合作,需要团队的力量才能成功。”黄小青说道。
厦门大学第五届“嘉庚杯”教职工足球比赛(黄小青:左四)
与以往自己作为一名研究员不同,接过两位院士的接力棒、成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后,黄小青做出的最大改变是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与学生交流相处,调动团队的潜力。
每周六的大组会,黄小青在点评学生们的实验进展汇报、文献汇报、文章汇报及专题汇报的基础上,还会着重关注学生们的表达能力。针对一些比较内向、表达较弱的学生,他会鼓励对方抓住组会展示的机会改进缺点。
黄小青课题组全体师生合照
“科研工作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学会表达,主动融入群体,才能群策群力帮助解决问题。”黄小青常常向学生们强调表达的重要性。每年毕业季、年终,黄小青都会组织聚餐,让每个人都能加入到集体活动中。“大家有什么事情,都可以跟我说。”黄小青说道,他的办公室在课题组实验室斜对面,门永远为学生们开着。
图文来源: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号。
厦门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Email: chem.eng@xmu.edu.cn Tel: +86 (0)592 2183751Copyright 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Xiamen University,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D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