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李清彪教授走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分享经历的成长与感悟

发布时间2024-07-1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30日“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实施厦门大学“博学至善”行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7月5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邀请中国化工学会会士、厦门大学讲座教授李清彪走进翔安校区南安5“一站式”学生社区共享空间,为师生们分享他经历的成长与感悟。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聂鑫教授、研究生辅导员龚巧彬与研究生代表等20余人参加。  

“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的不是我成长的经历,而是我经历的成长……”李清彪老师以真挚的话语开头,以原创的诗句串联,以朴实的故事展开,真情讲述自己教学、科研、行政等人生经历。在座的师生认真地聆听着、细细地品味着。

1993年,李清彪老师来到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职。任教期间,他潜心教书、用心育人,荣获了宝钢优秀教师奖、福建省教学名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等称号,获得了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他谦称自己为“小草”,而他的学生们也在他的悉心培养下,由一株株“小草”成长为一棵棵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才。“太阳普照万物,不希求小草的回报,但对小草而言,这些阳光正是它的力量源泉。我真的非常感谢您!”这便是曾经的学生对他的真情表达。

让在座的同学们备受触动的,还有李清彪老师科研从零开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故事。二十余载时光里,从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再到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并成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等,他与系里老师们一同为厦门大学的化工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激励在座的同学们,在前辈们筚路蓝缕创造出的良好科研环境下,应当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同时,他分享了宝贵经验:“拼搏奋斗并非盲目用力,而是需要智慧。对于锚定的目标,需要充分做好调研,结合实际情况,巧妙利用与创造条件,把握住每一个机遇,坚持不懈地拼搏,终得所获。”

李清彪老师的行政经历颇为丰富,干过本科生班主任,当过厦门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厦门大学校长助理,后又担任泉州师范学院院长、集美大学校长,还兼任各种学术行政兼职。谈起这些曾经的行政经历,他说自己都能全身心投入,不能在其位不谋其职,而是尽力谋好职,促发展。  

从李老师朴实的叙述中,在场师生无不被他胸襟坦荡、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名利与得失的精神感染。“干实事、求实效”“有理想、有情怀、有精神的校长”等评价,都是身边的同事与学生对他的高度认可和赞许。

处事之前,如何为人?李清彪老师丰富多彩的工作生活阅历,使他对人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感悟。回望自己的人生之路,他表示也曾历经坎坷。如何妥善应对、如何正确处理?无疑是每个人一生都需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课题。在他简单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中,同学们感受到了善良、勤奋和感恩等宝贵的品质。正如古人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教导同学们做人是根本,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用好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这三条准则。

李清彪老师联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郑重地告诉同学们:“时代在变,使命在肩,青年人的责任重大。”他希望大家牢记“长远的眼光是规划落实行稳致远的关键”,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不忘仰望星空,让人生的视野无限延伸。最后,他寄语同学们:“认知自我,明晰方向;扬长补短、提升自我;爱心驱动,责任坚守;诚以至诚,毅以达毅。”

分享结束后,同学们纷纷与李清彪老师进一步交流,向他说出心中的疑惑:“面对困难时该如何提振信心?”“面对AI的快速发展,该如何树立长远目光做好应对?”他深入浅出地一一回答,同学们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硕士研究生张军豪听完分享后激动地说:“方方面面,收获满满。从科研的技巧、到处事的方法、再到做人的道理,李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意义深远的人生课程!”“李老师的分享深深鼓舞了我,也使我明白科研报国的远大志向需要做好多方面努力,我一定要做一个像李老师这样的顶天立地的科研人!”硕士研究生俞丽芯坚定地说道。博士研究生张雷听后很是感慨:“这场活动于我而言,像是看了一本厚重的书籍,使我意犹未尽。希望我能早日实现‘倾听、积淀、领悟、实践’四部曲,把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  

文|谢弘灏、龚巧彬

图|冯雨晴

图文来源:https://chem.xmu.edu.cn/info/1273/28204.htm

厦门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
Email: chem.eng@xmu.edu.cn Tel: +86 (0)592 2183751
Copyright 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Xiamen University,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D201036